剑思庭:警惕过度宣传 AI 对工业自动化的改变:回归基础,聚焦落地
工业自动化的核心诉求是 “稳定、高效、可靠”,而当前 AI 在该领域的过度宣传,正模糊 “技术可能性” 与 “落地现实性” 的边界,背离工业场景的本质需求。需警惕三大认知误区,避免 AI 沦为 “华丽演示” 而非 “生产动能”。
1、警惕 “演示等同于量产落地”
工业场景的复杂性,容不得 “纸上谈兵”
过度宣传常将实验室模型环境下的 “单点演示” 包装为 “全场景量产方案”,却忽视工业自动化 “工况复杂、环境严苛、稳定优先” 的核心要求 —— 剑思庭观点,“演示易,产品难,难于上青天”。
演示中的 “理想环境” vs 量产的 “真实工况”:AI 视觉质检在实验室中能实现 99% 的准确率,但量产时面对物料色差、光照变化、电磁干扰,准确率可能骤降至 80% 以下;AI 预测性维护在单台设备上验证成功,推广到多品牌、多型号设备集群时,因缺乏统一数据标准,故障预警准确率大幅下滑;
演示中的 “短期效果” vs 量产的 “长期稳定”:工业自动化要求设备 7×24 小时连续运行,AI 模型的 “短期优化”(如某小时能耗下降 5%)不代表 “长期可靠”,过度宣传会让企业忽视模型的容错机制、冗余设计(如 AI 故障时需无缝切换回传统控制逻辑),最终因 “不稳定” 被生产线淘汰。
2、警惕 “模型神话”
工业自动化的价值,不在于 “模型先进” 而在于 “解决问题”
过度宣传热衷于渲染 “大模型、复杂算法” 的技术标签,却背离 “模型≠产品” 的核心常识 —— 工业自动化的用户关注 “能否提升产能、降低能耗、减少停机”,而非底层模型:
盲目追求 “大而全”,忽视 “小而美”:很多企业执着于用大模型实现 “全工厂智能调度”,却忽视 “小场景落地”(如单台电机的 AI 预测性维护、某段流程的参数优化),导致项目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
忽视工业数据的 “专属属性”:通用大模型无法适配工业场景的 “专属需求”(如化工行业的反应釜温度协同控制、汽车制造的焊接工艺优化),照搬通用 AI 模型,只会导致 “水土不服”;
混淆 “技术叠加” 与 “价值融合”:部分企业在传统控制系统上简单叠加 AI 模块,却未实现 “数据与 AI 的化学催化”(如 AI 优化指令未接入 PLC 控制闭环),最终 AI 沦为 “数据看板式” 的摆设,无法真正优化生产。
3、警惕 “技术替代人” 的极端宣传
工业自动化的核心,是 “人机协同” 而非 “机器换人”
过度宣传常放大 “AI 替代一线操作、工程师决策” 的噱头,却违背 “把人的还给人,把机器的交给机器” 的初心 —— 工业自动化的本质是 “人主导、机器辅助”,而非本末倒置:
忽视人的 “核心决策价值”:AI 能实时监测设备数据、计算优化参数,但工艺目标设定(如产品质量标准)、复杂故障排查(如设备隐性故障的经验判断)、应急处置(如突发停机的人工干预),仍需依赖工程师的专业能力,盲目替代会引发生产安全风险;
忽视 “人机协同的流程设计”:AI 的价值是 “解放人”(如减少人工巡检、重复计算),而非 “替代人”,过度宣传会让企业忽视流程重构(如 AI 生成故障排查建议后,如何与工程师的工作流衔接),最终导致 “AI 归 AI,人归人”,无法形成协同效应。
理性落地:工业 AI 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基础先行、小步快跑”
4、警惕过度宣传,不是否定 AI 对工业自动化的价值,
而是要回归 “务实落地” 的逻辑
从小场景切入:选择数据和样本完善、需求明确的单点场景(如电机预测性维护、局部流程参数优化),先实现 “有作用”(如停机率下降、能耗降低),再逐步推广;
坚守 “稳定优先”:AI 方案需适配工业场景的需求,避免因 “追求智能” 牺牲稳定性;
以价值为核心:不被 “AI革命” 绑架,以 “产能提升、能耗降低、运维效率提高” 为检验标准,而非模型复杂度、演示效果。
工业自动化的 AI 转型,是 “复杂巨系统工程” 而非 “技术噱头”。唯有警惕过度宣传,回归 “基础为根、价值为核” 的本质,才能让 AI 真正成为工业自动化的 “赋能者”,而非 “空转者”。
【END】
202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