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AI采购挑战:双重困境下的高交易成本
制造业企业在采购人工智能(AI)应用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构成了巨大的交易成本,严重阻碍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进程。这些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内部需求定义的复杂性与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深刻理解这些挑战的本质,是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首要前提。
一 内部需求定义的复杂性与隐性成本
制造业企业要成功引入AI技术,首先必须完成一系列内部准备和诊断工作,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专业人才、时间以及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构成了AI采购的第一道门槛。
· 现状诊断与问题识别困难
许多制造企业虽然意识到需要技术创新,但对自身痛点缺乏系统化、结构化的认知。不清晰的目标设定是AI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制造业运营流程复杂,涉及生产、质量、物流、设备维护等多个环节,问题往往相互交织,难以孤立分析。企业需要具备跨领域知识的专业团队才能准确识别哪些环节可以通过AI技术创造价值,这需要既懂制造工艺又懂数据科学的人才,而此类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稀缺且成本高昂。
· 应用场景定义与目标量化挑战
即使识别出大致方向,将模糊的“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AI项目目标仍然是巨大挑战。根据的案例研究,制造业AI项目需要经过严格的课题定义与架构设计阶段,明确AI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其系统集成方式。然而,企业常常缺乏明确的需求定义、项目计划、成本评估和验收标准,导致项目启动时就存在先天缺陷。这种能力缺口使得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咨询机构,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前期投入和风险。
· 数据基础评估与准备成本
AI应用高度依赖数据质量,而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基础往往极为薄弱。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偏差最小化和充足的数据量是AI项目成功的基石。然而,许多企业存在严重的数据孤岛现象,设备数据、生产数据、质量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格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评估数据可用性、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需要大量投入,而这些隐性成本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导致项目实际成本远超预算。
二 外部市场环境的混乱与不确定性
当企业艰难地定义了内部需求后,面对外部AI市场时,又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市场的高度不透明和快速发展带来的选择困难。
· 市场规模认知混乱与数据矛盾
试图理解AI在制造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的企业会立即陷入数据混乱之中。搜索结果显示,不同机构对市场规模的预测存在惊人差异:BRI(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为74.9亿美元,2034年达到272.5亿美元;GMI(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研究报告则显示2024年市场规模为42亿美元,2034年达到607亿美元;而SKYQUEST在其报告中甚至预测203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76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的预测也从15.43%到52.07%不等。这种巨大差异源于不同机构对“AI应用”的定义不同、统计口径不一以及预测模型差异,但也反映了市场本身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使企业难以基于可靠数据做出战略决策。
· 技术路线多样性与评估困难
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呈现高度多样化趋势,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多种技术路线,应用于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供应链优化、能耗管理、生产调度等不同场景。每种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都有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企业需要具备相当专业的技术知识才能评估不同技术路线的成熟度和适用性。尽管AI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知,但其实施状态和未满足的需求仍不明确,需要更全面的分类和理解。这种技术认知不对称使得企业在与供应商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 供应商能力评估与选择困境
AI解决方案市场鱼龙混杂,既有国际科技巨头、专业AI公司,也有传统工业自动化厂商的转型产品,以及大量初创企业。评估供应商需要考察其专业知识与经验、技术与创新能力、灵活性与适应性、客户支持与服务等多个维度。然而,AI工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供应商的质量,但企业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提供了通用的AI供应商评估清单,但这些清单往往缺乏制造业特定维度的考量,如对工业环境的理解、设备兼容性、实时性要求等。更重要的是,许多AI供应商缺乏制造业项目经验,其交付能力和技术可靠性难以验证,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选择风险。
· 技术迭代速度与投资保护挑战
AI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正在快速发展,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企业担心今天采购的技术可能在短期内就会过时,导致投资无法得到保护。同时,AI系统与现有工业系统的集成也是一大挑战,涉及数据接口、协议转换、系统稳定性等多个复杂问题。这种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和集成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采购风险,使得许多企业采取观望态度,等待技术成熟和市场洗牌。
往期回顾
内容含AI生成图片,注意甄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