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倡导者、支持者、引路人

1 邹家华去世

2月17日新华社发布一则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建设战线、国防工业战线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同志,因病于2025年2月16日23时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在浏览纪念邹家华的网络文章中,我看到一篇“邹家华和中国汽车工业二三事”,文中的“二三事”,给我深深的触动,我以前虽然不了解中国汽车发展的详细历史,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那就是

中国新能源汽车倡导者、支持者、引路人到底是哪几位?这几位做了哪些事?我们从这几位身上该学点什么?

2 八十年代中期前的中国汽车发展史

先从中国汽车的初期发展史说起:

  • 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产并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解放牌)

  • 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和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牌)。一汽的建成,开创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 但直到1979年,中国的汽车年产量仅18万辆,相当于美国福特公司一个月的产量。产品结构也以中型货车为主,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

按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示,我国汽车产业引入外资、引入新技术。当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饶斌带队造访了美国通用汽车,希望为上海轿车厂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但当时西方国家评估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是“很差”,通用汽车认为中国工业基础太差,没有生产条件,否定了合作建议。法国车企、日本丰田也不感兴趣,而日产只肯提供下马过时的旧车型。

  • 一直到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签署共同创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

  • 1984年,上海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了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合同,时任德国总理科尔也出席了签字仪式,中国的现代汽车工业终于开始起步。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的卡尔·H·哈恩博士还访问了上海同济大学,帮助建立了汽车工程系。

3 邹家华是新能源汽车的支持者 钱学森是新能源汽车的倡导者

邹家华,1944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先在华中新四军建设大学学习,1948~1955年补习俄文,后赴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学习。

曾任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人民友谊厂)总工程师/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兵器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务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1991~1998年起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他还是著名记者和出版家、生活书店和三联书店的创办人邹韬奋的儿子和叶剑英元帅的女婿。

从邹家华副总理的家庭背景、学历和经历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对机械懂行的知识型领导。

邹家华在任时认为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他力主发展轿车工业,亲自抓一汽15万辆轿车项目和二汽的轿车项目。

他说:“现在人们爱说汽车是支柱产业,但是汽车真正要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只是轿车进入家庭之后才有可能。”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2年曾写信给邹家华,他认为,尽管目前来看欧美日韩的汽车工业十分辉煌,令人眼红,但是在燃油车工业化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问题,过于依赖石油和污染环境。那时欧美日韩已经着手将一部分研发力量投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上的高效蓄电池,中国在燃油车时代就已经落后世界一百年,国外汽车产业早已筑起技术壁垒。钱学森明确指出:中国的汽车工业应该另辟蹊径,不必亦步亦趋地跟随传统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时代,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谁也没有领先谁多少,中国在汽车领域上极有可能追上甚至赶超! 

图片

图片

 钱学森致邹家华的信

钱学森还列举了中山市氢化物-镍蓄电池中试基地和哈工大王纪三教授在珠海益士文化学电源开发中心,他们都在研究汽车动力新能源,中国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图片

 钱学森

邹家华在收到信函的当天下午就召集了相关部委的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最终形成共识:将电动汽车研发列入“八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投入1500万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提早为中国汽车发展新阶段铺路筑基。

1993年1月,邹家华给钱学森回了一封长信。信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还特别提到了高效蓄电池的研发问题。“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就在于蓄电池”,邹家华在信中这样写道。他还提到,国家已经决定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集中攻关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收到回信后不久,钱学森又专门撰写了一份关于高效蓄电池研发的技术建议书。他指出,蓄电池技术的突破需要从基础物理学理论入手,建议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

1993年3月,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这个由国家科委直接领导的研发中心,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科研人员。在研发中心成立大会上,邹家华特别强调了“要把钱老提出的建议落到实处”。他还宣布,国家将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平台保障。

1994年春,上海研发中心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高效蓄电池样品,邹家华指示要尽快将这项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国家又追加了研发经费,支持蓄电池技术的进一步优化。

1995年底,中国第一辆纯电动实验车在上海下线,邹家华试乘后决定扩大试验范围,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开展示范运行,加快了新能源汽车从实验到实际应用的进程。在邹家华的推动下,国家还专门成立了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着手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片

邹家华2011年在中国自主品牌车展吉利展台视察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队到上汽调研时说了一句话: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爬过了第一个坎儿:产量占比首次突破1%的关卡。从创新理论的角度上说,1%这个数字说明技术基本成型了,也说明这条路没有走弯。2020年,产量占比5%的第二个坎儿也被突破。5%是个拐点,在这个拐点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迎来高速增长。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其中,中国的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全球销量的70.5%,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近5000万辆,其中,中国累计销量达到3000万辆。

从钱学森建议信算起已有33年了,两位老人家均已驾鹤西去,那封信里关于中国应该发展电动车的设想已经变为现实。现在看来,这封信简直如预言家般精准。钱学森同志不愧为科学泰斗,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认识得早,看得长远,很早就从战略上预见了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路径将会与国外的路线不同。而邹家华作为负责具体业务的高层领导,在中央决策的支持下,全力支持钱老的建议,落实一项项具体工作,使钱老的这一愿景得以实施。

现在欧美日韩均在反思:为何他们在新能源汽车远远落在中国后面?不是别的原因,就是中国有识之士早早认识到要抓新能源汽车并提出建议,而懂行的领导又调动全国的力量按建议去组织团队攻关、研发、生产,二三十年后,终见成效,弯道超车,后来居上,把欧美日韩远远抛在后面!

4 万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引路人

万钢,1952年出生于上海。16岁时赶上上山下乡大潮,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东北吉林省延吉插队。1975年10月,万钢作为全省唯一一名“黑五类”分子子女,被乡亲们推荐进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学习。1978年,万钢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79年9月,万钢考入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攻读实验力学专业硕士。1981年,万钢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改革开放之初,同济大学就定位主要和德国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规定所有的青年老师必须学习德语。

当时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佩特·迪茨教授到同济大学访问,当他看到万钢的研究课题后就说与我所做的事情相近,如果万钢愿意的话,希望能接受他到德国去读博士。凭着过硬的德语,万钢从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经过了多次严格的综合考试,最终获得了世界银行的奖学金。

1985年至1991年万钢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刚到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学校规定,凡是外国留学生入校都先要进行德语入学考试。年轻气盛的万钢不服气:我的德语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参加德语入学考试?学校外办的老师很惊讶:两百多年了,来这里的外国留学生不知道有多少,但从来没有人说德语好到不需要考试的地步!于是安排几位教授跟他聊了整整一个小时,问了很多问题,结果是同意免试。万钢也成为了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参加德语入学考试而直接就读的外国留学生。

初到德国,万钢就进入蒂森克虏伯一家钢铁厂实习12周。十多年后,他被这家世界著名钢铁企业选聘为百年历史上首位来自于亚洲的独立董事。

万钢的博士论文是研究降低汽车车内噪音技术,其成果有3500万套供大众生产的汽车使用。

博士论文答辩后,导师迪茨教授找到万钢,希望万钢留在学校做一个德国大学教授;万钢却愿意去企业锻炼。万钢当然清楚,放弃在德国有很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教授职业,转而投身企业,有着很大的风险。“但越是有风险,越能刺激我创新的激情。”最终万钢和导师达成了协议:一边在公司工作,一边兼任教授、指导博士生。

万钢给当时同济大学的李国豪校长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是留下来还是回国?李校长建议我如果能到世界顶级的汽车制造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会学到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积累更多先进的经验,将来回国会派上更大的用场。

1991年至2001年万钢在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子公司奥迪工作,分别在开发部5年、生产部2年和总规划部3年,参与并主持了全铝车身、全流程数字化设计开发体系、全水基漆自动化涂装分厂的设计与建设、奥迪A4整车生产线设计实施等4个世界第一的汽车创新技术的研究,还完成了15项技术关键课题。

1995-1998年,他与同在奥迪的奥博穆共同规划新的喷漆车间,对表面涂层和测量技术新方法展开研究。其成果得到德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同行的认同和充分肯定,也使他逐渐成为德国汽车行业的精英人物。1998年,万钢荣获《德国工业导报》评定的“汽车行业年度十佳科学家”荣誉称号。万钢工作过的奥迪公司,在他归国之后还为他保留了职位和办公室长达5年之久。

后来,当万钢受邀到中国上海创建汽车技术研究所时,万钢的学生奥博穆也跟他到中国继续撰写博士论文,并于2001年在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起,奥博穆担任大众汽车集团旗下保时捷管理董事会主席,2022年7月,奥博穆又升任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同时兼任保时捷管理董事会主席)。 

图片

大众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与他的导师万钢

1994年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聘万钢为兼职教授;2005年,已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重访德国时,德国汽车重镇萨克森州的州长特意授予他“铁十字勋章”;2016年,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又授予万钢荣誉教授称号,还直接为学生和同事授课。

1999年,应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邀请,他组织了留学德国汽车工业界博士工程师代表团回国访问。这次回国给他的震动很大。当时国内盛行“汽车引进论”,认为中国没必要研究自己的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对国外的依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展望汽车对能源、环保和交通的挑战,万钢忧心忡忡,2000年他撰文向国务院提出开发洁净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2000年底,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访问德国,当面正式邀请万钢回国,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汽车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

回国后,接替朱丽兰的新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把万钢召到了北京。谈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徐部长当场拍板:成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组,前期先设立规划组,万钢任规划组组长。后聘任万钢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并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承担了该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部分。万钢回到同济大学后,他从普通教授、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做起,再做到汽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并于2004年就任同济大学校长。

2006年12月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2007年4月任科学技术部部长,2007年12月任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2008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

2001年,科学技术部召开“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论证会,会上万钢说:“如果说在传统内燃机汽车方面我国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20年左右的话,那么在电动汽车领域只有四五年的差距”

万钢团队2003年研制出了“超越一号”,这是我国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燃料电池汽车,它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相关指标验收,实现了我国燃料电池轿车零的突破。2004年,这个团队克服SARS带来的影响,搭建了“超越二号”动力平台并成功推出了崭新车型,2005年“超越三号”样车出炉。2006年,万钢带着他的“超越三号”汽车来到了巴黎,参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汽车大赛。结果,中国汽车在燃料电池组比赛中超过了当时通用、福特、日产等样车的成绩,总成绩与奔驰基本持平,而且在氢消耗、低噪音等单项指标中名列第一。

2004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中,万钢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家首次进入中南海给中央政治局讲课。45分钟的课时,“万老师”的题目是“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2013年9月30日,万钢第二次为中央政治局讲课,题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05年7月,万钢提出要建一个“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风洞模拟各种行车环境中遇到的空气阻力、噪声、热力学状态以及天气环境如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可以测试样车的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以设计出更加节能、美观、安全的汽车。同济大学风洞中心从建设初始就按照世界最先进的指标进行规划,建成后的风洞中心在噪音控制、地面模拟、空气动力测量精度、环境模拟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公共性汽车和轨道车辆的关键技术平台,“汽车风洞”为中国汽车和轨道车辆工业,特别是为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也为中国汽车工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9月19日,国内第一个“汽车风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启用。

万钢说:我从德国回国时有两个梦想,一个是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一个是自主建造国内首个汽车风洞。”万钢难掩兴奋地说,“今天这两个梦想都实现了”。值得回味的是,当风洞建好后,试跑的第一辆车不是汽车,而是国产的高铁!

万钢勤奋努力加上机缘巧合,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责任,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最重要的引路人和奠基人。

5 对工控人的启示

讲了半天,都是新能源汽车,故事有点精彩,还挺提气的,但最终还得回到我们工控这一块啊。我觉得讲这件事是想有没有几点启示?比如国产的各类传感器、仪表、控制系统,现在大部分与欧美日还有较大差距,引进的路走了四十年了,亦步亦趋地跟,哪一年才赶得上?那我们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找到弯道超车的把手?还听说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用的传感器,包括高端传感器,中国生产的早已装备国产汽车,连国外汽车也开始用我们的传感器了,其实这些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真希望国产传感器、仪表、控制系统也有像国产新能源汽车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图片THE END图片

方原柏

2025年03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