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剑指工控的读者推荐一本书:《跨越鸿沟》
1 前面的话
2024 年 10 月 31 日下午,昆明仪器仪表学会与浙江中控技术股份公司联合举办了“数智创新,引领工业智能新航标——Ethernet-APL 技术论坛暨安全、降本增效研讨会”,会后,中控的朋友向我赠送了“跨越鸿沟 ”这本书。
“跨越鸿沟”一书
我从头到尾仔细拜读了这本书。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个前后呼应的情节令我感动:
在本书的第一章,褚健记得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时的导师桥本教授曾说过:“日本能有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年轻的褚健,褚健希望几十年后自己也可以说:“中国能有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本书的后记里又写道:如今,中控三十而立,而当初那一群年轻人,有的已经退休,有的接近退休。回想过去的三十年,一幕一幕,历历在目。而当初许下的愿望,也都一个一个地逐渐实现了。如今,他们可以自豪地说,“青春无悔,梦想变成了现实”,“中国能有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付出了努力,做出了贡献。”
这本书也让我回忆了我的自控设计生涯,我们也曾伴随国产DCS走过这三十年。1995年我到杭州考察时,就曾到浙大校园的一个教学大楼的底层参观过浙江中控最早的DCS机柜,稍后我以昆明仪器仪表学会的名义请他们来昆做DCS控制系统技术交流,当时请中控作这类交流活动的地方不多,所以我们能请到褚健亲自来昆,照片上左边的四位是我们学会的领导,右边从于中间的褚健开始,有我、俞海滨博士(现为负责中控运营的高级副总裁)及申屠久洪(当时负责云南市场,现负责中控大项目办)。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昆明仪器仪表学会举办中控技术交流会后的合影
交流会后,我院在西昌锌冶炼厂的主体装置上选用了几套JX-100 DCS控制系统。再往后我们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甚至连我们现场调试仪表所用的过程校验仪也一直用中控仪表的。2020年起,我又参与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中国仪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仪表)学科史》的编写,而学科史编写的两位首席科学家,一位就是褚健,另一位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院士。学科史的编写会议也曾在中控举办过一次,会议期间也参观了中控。
2 本书简要介绍
《跨越鸿沟》
作者:吴晓波、张江润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本书以中控集团的辉煌历程为主线,全景式描述了中控创始人团队以“振兴民族工业自动化”的创业初心,历经30年不懈奋斗,最终成就中国流程工业控制产业的引领者、中国智能制造的开拓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者的非线性成长之旅。
30年风雨兼程,中控集团跨越了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将无数“不可能”转变为“可能”:从科研到产业的华丽转身,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国产化的飞跃,打破“中国人做不出DCS”的偏见,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突破。本书深入剖析了中控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商业模式创新、质量管理及人才激励模式,同时对创始人褚健的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中控集团的发展历程,是后发企业从追赶到超越的经典案例。本书旨在通过分享中控集团在技术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战略选择和经营管理的方法与智慧,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参考,为科研背景的创业团队指明方向,为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灵感,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思路,尤其是为那些在追赶中寻求突破的后发企业提供宝贵的管理经验与实践借鉴。
翻开本书,见证一家企业穿越周期的蜕变,以及民族工业超越追赶的崛起。
3 名家推荐这本书
朱森第——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
“这本书是中国工业发展从大到强的有力见证。”
从2005年与中控携手制订首个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开始,我连续参与了中控三个五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
中控的30年,正是中国工业发展壮大的30年。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中控,艰苦创业、持续创新、不断突破,拥抱大时代,终成新格局,在自动化和智能制造领域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深深足迹。
中控的发展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可控、创新自强的典型,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一个缩影,是跨越科研到产业间沟壑的成功案例。
《跨越鸿沟》这本书,是中控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工业发展从大到强的有力见证。
王天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自动化技术发展史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成长史的必读佳作。”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我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自动化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1997年第一次参加中控的技术成果鉴定,到2021年参加中控i-MOC系统的联合鉴定会,二十多年来,我见证了中控的发展,也见证了中控在我国自动化技术国产化和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跨越鸿沟》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控的发展史,是了解中国自动化技术发展史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成长史的必读佳作。
杨善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
“这本书基于原创理论提供了一个解读中控奋斗历程的超越追赶新视角。”
我一向主张“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褚健和中控核心团队走出象牙塔,在科研与产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路,为我国工业控制自主可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跨越鸿沟》的作者基于原创管理理论——C理论,揭示了中控通过自主创新不断穿越周期背后的规律,提供了一个解读中控30年奋斗历程的超越追赶新视角。
4 作者介绍
两位作者是吴晓波、张江润。
吴晓波——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系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亚洲理工学院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富布莱特学者。长期深入企业从事全球化制造与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C理论”;致力于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力量。全球高兴的事情,有了喜事,一般会为了庆祝或告知他人而用红纸写上喜事的内容,发给需要告知的人或张贴在希望能让周围人看到的地方。
张江润——
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睿华创新管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CITEF)和美国产品开发与管理协会(PDMA)认证讲师,创新管理咨询顾问。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战略管理与创新组织管理。在科技制造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研发项目管理、研发流程管理、研发团队管理与研发绩效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咨询和实践经验,致力于赋能科技制造企业。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吴晓波,他与褚健同在浙大30 多年, 作为多年的同事和朋友,对中控和褚健本人有深入的交往和了解。作为长期从事创新管理研究的学者,吴晓波以往潜心研究华为、吉利、杭氧、海康、传化(浙江萧山传化集团)等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公司,而对中控这样一家由“大器早成”的一流大学一流教授“架桥工”所创办的科技企业,其充满激情而又坎坷的历程,书写着一类特别的新型中国创新型企业。中控从基于国外已有技术的“二次创新”起家,进而自主开发新技术,快速进入“超越追赶”新阶段,更是在科技与产业之间“跨越鸿沟”。
吴晓波与张江润女士的合作下,先后对超过150 名中控员工进行了访谈,与褚健、金建祥教授等核心成员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查阅了中控历年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超越追赶的C理论”视角,深入案例又跳出案例,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广泛意义的维度看规律,力图在叙事中叙述规律。
本书内容共分为四篇,分别以“初心:走出象牙塔”“决心:向上突破”“雄心:凤凰涅槃”和“信心:构筑新格局”为主题,描述并分析了中控从“二次创新”“同台竞争”“超越追赶”,到“国际一流”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战略目标和主要管理举措,并以吴晓波和褚健的对话作为每一篇的核心提点和收官。而在各篇中每一章的结尾,均有一节从“超越追赶的 C 理论”视角进行的讨论和小结。
5 C理论
本书不仅有大量案例介绍了中控30年奋斗历程,剖析了中控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商业模式创新、质量管理及人才激励模式,还运用“超越追赶的 C 理论”视角分析了中控创新实践的规律和特点。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晓波教授带领的创新管理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系统的案例研究,立足于中国领军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总结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领军企业的成功经验,逐渐凝炼出日趋完整的中国原创性创新管理理论体系——超越追赶的C理论,实证支持了“C理论”的核心CAS框架体系,即情境(Context)、基于能动性(Agency)的共演和战略(Strategy)。
“C理论”的特点是:
发现:中国企业创新实践的特点——从追赶到超越;
揭示:创新实践背后的周期律
阐述:C理论的核心内容。
C理论聚焦了技术范式转变期的创新管理,尤其是重点研究在技术周期切换时,如何通过拥抱“不确定性”来穿越周期,成为新周期的引领者。
C理论回应了“为什么有些企业不断发展,而有些企业则停滞不前,甚至最终消亡?”的“世纪之问”。
C理论揭示了中国企业超常增长的原因,又反哺更广泛的中国企业。
C理论重点以中国头部企业为案例,曾研究过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流企业超越追赶的崛起路径。本书研究的中控与先前的企业不同,是一个契合“超越追赶的C理论”的另类案例。
C理论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10本书,分别为《超越追赶——中国创新之路》、《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Secondary Innovation in China》、《华为管理变革》、《The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of Huawei: From Humble Beginnings to Global Leadership》、《非线性成长——吉利之路》、《激活组织——华为奋进的密码》、《不确定时代的质量管理:穿越周期的华为》、《商业模式创新》、《跨越鸿沟》。
下面就借用下面的插图来说说我对C理论的粗浅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大批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在不断的技术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技术实力,加强了自主创新,逐渐从“追赶”到“赶超”,最终实现“超越追赶”。“追赶”是在原有成熟技术范式体系内的追赶;当在该体系内达到、超越一定的指标,可被认为实现了“赶超”;而“超越追赶”是指后发企业主动去创造新兴技术范式,在这个新的范式上实现从后发企业向领先企业的转变。后发企业在原有成熟技术范式体系内的追赶,虽然实现了赶超,但因技术范式成熟,性能受限,其发展也可能接近极限,很难再有显著的进步。当后发企业主动去创造新兴技术范式时,有可能跳出原有成熟技术范式体系,用更高、更宽、更前瞻的技术视野和布局开展技术创新,抓住新的技术轨迹带来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实现对领先企业的超越追赶。当然,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期也存在巨大风险,后发企业主动创造的技术范式中也有一些是未被接受的,即未成为新兴技术范式,但当后发企业抓住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主动求变、敏锐思考、敏捷行动,“换道超车”,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追赶”到“超越追赶”
6 本书的启示
本书全景描述了中控作为一家中国民族工业企业超越追赶的崛起路径,历经30年终于成为一家被业内形容为“可以与欧美抗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的高科技企业”。
作为国内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人物,褚健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和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技术奖项。作为企业家,褚健带领中控打破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垄断,实现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通过中控发展历程的全景式呈现,可以为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灵感,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思路,尤其是为那些在追赶中寻求突破的后发企业提供宝贵的管理经验与实践借鉴。
本书以C理论为理论视角,描述并分析了中控从“二次创新”“同台竞争”“超越追赶”,到“国际一流”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战略目标和主要管理举措。该书通过分析总结中控在技术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战略选择和经营管理的方法与智慧,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参考,为科研背景的创业团队指明方向。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控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商业模式创新、质量管理及人才激励模式,同时对创始人褚健的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本书将科研工作者转型企业家的坎坷历程悉数展开,深入挖掘科技企业家精神以及跨越科技与产业“鸿沟”的奋斗历程。
7 结束语
“跨越鸿沟”这本书力图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总结和阐述中控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质量管理和人才管理与激励模式,以及褚健作为创始人的“架桥工”式企业家精神。希望本书能给广大对科技创新型创业企业有兴趣的读者带来启发,更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从中得到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窗口期,实现企业的非线性成长,实现超越追赶的有效借鉴。
方原柏
202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