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选型的关键参数:转动惯量及其匹配

引言

在当今自动化控制领域中,伺服电机作为一种关键的驱动器,在工业生产和机器人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伺服系统的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转动惯量作为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系统的响应速度、准确性和稳定性。本文将深入探讨转动惯量的概念及其在伺服系统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实现电机与负载惯量的匹配,以及通过案例介绍常用的系统惯量比推荐取值和如何通过惯量比进行电机选型。

1  转动惯量的介绍及重要性

转动惯量是物体旋转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绕某一轴线旋转时的惯性特性。在伺服系统中,电机的转动惯量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一个理想的伺服系统应该既具有足够的力矩输出来推动负载,又要能够快速响应控制指令并保持稳定性。因此,合适的转动惯量设计对于实现系统的高性能至关重要。

2  电机与负载惯量匹配

为了确保伺服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电机的转动惯量应与负载的转动惯量匹配。假设一个系统只考虑了电机的速度响应,而忽视了负载的转动惯量,可能导致系统响应迟缓、振动或者失控。相反,如果电机和负载的转动惯量相差过大,也会导致系统的响应受到限制。因此,在设计伺服系统时,工程师需要综合考虑电机和负载的惯量,以确保二者匹配。

3  案例介绍:同步带系统惯量计算

假设:快速定位运动模型中,负载重量M=10kg,同步带轮直径D=60mm,D1=90mm,D2=30mm,忽略各传送带轮重量及摩擦系数,确定伺服电机惯量。

图片

根据公式计算电机轴上的负载惯量

公式:

图片

轴上的负载惯量 JL = 0.25 * 10 * 36 *(3/9)² = 10 kg*cm²

假设系统惯量比 i = 8 :1

通过惯量比公式 i = JL / Jm

计算出电机惯量 Jm = 1.25 kg*cm²

4  常用系统惯量比推荐取值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惯量比(Inertia Ratio)通常在 5:1 到 10:1 之间被视为合理范围,其中负载的转动惯量应是电机转动惯量的 5 到 10 倍。较小的惯量比可能导致系统过度灵敏,而较大的惯量比可能导致惯性力过大。因此,工程师在设计伺服系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惯量比取值,以平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常用系统惯量比推荐值如下:

  1. 皮带轮或齿轮齿条:10 倍以内(连接刚性不太高,精度要求不太高)。

  2. 丝杠或联轴器直连:5 倍以内(连接刚性较好,精度要求较高)。

  3. 定位精度或响应要求高的情况:2 倍以内。

对精度、动态响应有一定要求的场合,惯量比不要超过30倍。超过30倍,一般来说都比较难调整,难以进行轨迹控制,只适用于要求低的点到点控制和一些旋转运动的机构,加减速时间不能太短。

5  通过惯量比进行电机选型

在进行电机选型时,设计团队可以根据系统的惯量比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电机型号。在市场上,各种不同型号的伺服电机都配备有详细的技术参数,包括转动惯量。通过计算负载的转动惯量和选择适当的惯量比,设计团队可以确定最适合的电机型号,并结合性能、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总结

转动惯量是伺服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合理匹配电机和负载的转动惯量,选择合适的系统惯量比和电机型号,可以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需要充分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及其在伺服系统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来优化系统设计,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深入研究和了解转动惯量匹配原则,将有助于提高伺服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图片

 

2024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