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岁月】施耐德的那些事儿

今天我们来讲讲咱们圈子里面的法国大亨——施耐德电气。

名字趣谈——面试大乌龙

在国内的工控圈子里,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的名号那是相当的如雷贯耳啊!但,关于SCHNEIDER(施耐德)网站却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施耐德(SCHNEIDER)是德文,意思是“裁缝”。这个姓氏在德国是个大俗名,往柏林扔块砖头砸死五个人,三个汉斯,还有两个施耐德。德国叫施耐德公司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所以施耐德公司的人给客户一递名片,对方第一个反应往往是:“你们是德国公司吧?”第二个反应是:“你们是作光学镜头的吧?”他们常常只能耐着心解释:“我们真不是德国施耐德的,我们是法国施耐德的;我们是作电气的,不是卖镜头的。”O(∩_∩)O哈哈~

而据说国内,就曾有某人将其与2002年TCL820万欧元全资收购的德国老牌家电企业施耐德电器弄混,而在面试中闹出大乌龙!

据说施耐德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客户都分不清楚Schneider三个中文到底是哪三个字,经常被写成施奈德、史耐德、施罗德什么的,而最离谱的是曾经有一次公司在某大酒店办活动,酒店那边有位负责接待的大侠,估计是错把Schneider错看成了Schindler了,大笔一挥,在告示牌上唰唰唰写下“辛得勒”三个大字。这个错误幸亏被及时纠正,否则真帖出来一份“辛得勒客户名单”,还不得吓死几口子。这种误会闹得多了,现在公司里的职员早已经训练有素,每次让别人写公司名字的时候,都彬彬有礼地提醒:“你好,我是法国施耐德电气的,对,施耐是施耐庵的施耐,德是道德的德。”O(∩_∩)O哈哈~

178年的辉煌历史

20世纪,从事电力与自动化管理业。在成立的170多年里,施耐德电气遇到过无数次挑战,也做过数次重大战略选择,现在集团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导者。

1836年:施耐德兄弟接管当时正处于困境的Creusot铸造厂(71),两年后他们成立了Schneider & Cie;19世纪,施耐德电气主要从事钢铁工业、重型机械工业、轮船建造业;1891年:已成为专业武器制造商的施耐德开始进军当时新兴的电力市场,对自身进行了改革创新。

1919年:通过欧洲工业和金融联盟(EIFU),施耐德在德国和东欧建立了基地。在随后的几年里,施耐德与当时主要的国际电气集团西屋(Westinghouse)进行结盟,从而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使其扩大到发电站、电气设备和电力机车的生产制造。

战后:施耐德逐渐停止武器制造,转向建筑、钢铁和电力行业。为了实现公司业务的多样化以及打开新的市场,施耐德进行了整体的结构重组。

1981-1997年:施耐德电气抛开一些非战略活动,继续将重点放在电力工业上。为了贯彻实施这项战略,施耐德进行了几次战略并购:TE电器、实快电力和梅兰日兰分别于1988年、1991年和1992成为施耐德电气集团的成员。

1999年:通过并购欧洲配电业第二大巨头Lexel,施耐德在超终端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1999年5月,集团改名为施耐德电气,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公司专业致力于电气领域。改名之后的施耐德电气采取加速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

2000年—2009年:随着自身结构的发展和公司合并政策的贯彻,施耐德电气在新的市场细分中进行了自身定位,这些市场细分包括:人机对话、不间断电源(UPS)、运动控制、声音数据图像系统、传感技术、建筑自动化和安全(如Digital、Crouzet、Clipsal、MGE不间断电源系统、TAC、Kavlico、Andover控制等)等。

2007年2月1日,Clipsal奇胜并入Schneider施耐德电气公司,被整合为施耐德电气智能终端事业部。奇胜,一个世界著名的装置电器品牌,是全球5大电工品牌之一,并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奇胜品牌的产品广布于家用、通讯、工业和自动化行业,产品种类达到20,000种之多。

2007年3月6日,施耐德电气宣布完成对美国电力转换公司 (Nasdaq:APCC)(APC)的收购。

2010年,阿海珐集团的配电业务被施耐德电气收购。

2013年施耐德以现金和股票方式收购英维思集团(Invensys PLC)。

2013年,施耐德电气销售额达250亿欧元,160.000名员工,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新经济体国家销售额占43%。

邓小平的老东家

1896年7月的一天,法国政府刻意安排来访的李鸿章参观了当时法国最为重要的军火工业企业——施耐德公司,对于这位中国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法国人希望这家生产法国第一辆火车机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战舰制造者的企业会引起他的兴趣。

关于施耐德的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是,在李鸿章到访23年之后的1919年,这家公司里来了一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更重要的人物,一名叫做邓希贤的年轻留学生成为了施耐德下属工厂里的一名轧钢工人,他以此来完成他的勤工俭学生涯,他就是多年之后的开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邓小平。

施耐德扎根中国之路:1987年,施耐德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公司——天津梅兰日兰开业;1995年施耐德中国公司成立,开始了一轮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2000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立物流中心;2005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研发中心;2007年全面实施节能增效战略,与德力西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巩固中国低压电器市场领导地位;2010年,施耐德亚太总部迁至北京,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2012年,施耐德又在武汉大举投资,推进它在中国的中西部市场的战略。

在中国的垄断性并购策略

1. 1994年,施耐德以60%∶40%的股权结构与上海机床电器厂合资。

2. 1994年,施耐德以60%∶40%的股权结构与上海人民电器合资。

3. 2004年3月,施耐德收购中国的万高电力成套技术有限公司,在天津注册独资企业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850万元人民币。

4. 2006年4月20日,施耐德收购中国的东方电子集团。

5. 2006年6月25日,施耐德控股宝光股份(尚有待中国商务部和证监会的批文),以每股2.6元价格收购6800万股宝光股份(占宝光总股份的43.04%,总交易额17.7亿元)并控股宝光,弥补施耐德在真空灭弧室制造环节上的不足,加快向中高压市场渗透。

6. 2006年12月17日,施耐德与中国的德力西签署框架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成立“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

7. 2011年6月9日,施耐德电气6.5亿美元收购北京利德华福技术公司。

新时代的转型——全球能效管理专家

2008年,施耐德就依靠其独到的眼光和配电、自动化两大领域的优势,以节能增效为重点,以整体解决方案为新的营销手段,开始了其战略转移——从之前的施耐德电气企业定位“全球电力控制专家”,向“全球能效管理专家”转型。

通过对建筑物、楼宇的节能改造,施耐德致力于实现减少至少30%的能耗,同时提高人在建筑物、楼宇里的舒适度。比如,可以精确计算进出建筑物的人数,自动控制中央空调的供热或者供冷量,将温度调节到人体最适宜的区间。当员工刷卡进入建筑物的那一刻起,施耐德的系统就自动计算出每个员工的行进路径,自动依次打开这条路径上的灯,并调节这个区域内的空调温度。这不仅能提高人体舒适度,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提高能效。这种思路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如工业生产领域、网络数据中心、大型的商业建筑等,以达到节能效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果从小的方面理解,施耐德提供的这些产品和方案,能够帮助使用者节省大量的金钱。但是,结合人类正面临的能源危机,从这方面讲,施耐德提供的这些东西,对全人类乃至我们的这个星球,都有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