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销售增长20.5% 2017全球芯片产业强劲开局(中国芯与智能制造)

2017年3月6日,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SIA)公布全球芯片销售数据:2017年1月全球芯片销售跃升13.9%,达306亿美元,为2010年以来的最大年比增幅。面向中国的芯片销售增长20.5%,面向美国的销售增长13.3%,对日销售增长12.3%,对欧销售增长4.8%。

在面向中国的强劲销售推动下,2017年初半导体行业开局良好,1月份的半导体销售出现6年来的最大月度增幅。

2017年3月,爆出东芝为支应旗下美国核电事业的损失,欲忍痛处分被视为金母鸡的芯片产业,力争竞购价格能达到约1.5万亿日元(约合130亿美元)。富士康明确表示希望收购,美的也曾传出有意收购,但是,日本政府因担心关键技术流入中国,中国厂商已被排除在外。

随着智能制造、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量不断猛增,“外国芯”的困境越来越凸显。多年来,除国防军工和信息安全领域使用龙芯、申威、飞腾等国产CPU之外,民用市场上的基本没有“中国芯”,“中国芯”真正走向市场化非常缓慢和艰难。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集成电路每年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芯片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主要短板。在2016年1月到10月,中国仅在进口芯片上就花费了1.2万亿人民币,已经超过了进口原油的费用。可以说,开发“中国芯”已刻不容缓。

提起芯片,不得不提一下,十几年来,一直努力奋斗的众多“中国芯”厂家

龙芯可以说是起步最早,也被寄予厚望最多的“中国芯”,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依靠中科院计算所,龙芯从未放弃过自主可控的目标,然而走兼容MIPS路线的它一直高冷到没朋友,十几年如一日,依旧被英特尔等厂商甩开N条街,虽一直坚持,可始终没有真正做到市场化。与龙芯类似的还有申威和飞腾,申威出自于军方旗下的江南56所,飞腾则诞生于国防科大。其心可见,可是道路却是最难走的,加之国内的芯片制造工艺的落后,又无法市场化,就无法真正盈利,人才也相当匮乏,多年的困境始终无法摆脱。

小编认为:“中国芯”发展困境有二个:1、没有成熟的产业链,无法市场化;2、芯片制造工艺落后。

近年来,“中国芯”迎来了十多年来真正意义上的快发展。第一是,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攻克高端通用芯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先导技术和产品,成立了拥有1200亿元人民币的集成电路大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先后与IBM、VIA合资/合作成立兆芯、宏芯,并大力扶持展讯、海思、联芯、新岸线等ARM阵营IC设计公司成长。2016年,高通与贵州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双方正式成立合资企业——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将专注于设计、开发并销售供中国境内使用的服务器芯片。英特尔则与清华大学和澜起科技宣布将联手研发融合可重构计算和x86架构技术的新型通用CPU(服务器领域)。

第二,小编则认为是智能手机的大发展,在中国手机厂商超越全球的同时,为“中国芯”的应用提供了真正的市场化应用场景。海思、展讯、联芯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做的最好的三家芯片厂商,虽然其国产化程度较低,但是,市场化发展的极好。

2015年海思和展讯还双双挤入全球前十大 IC设计商排行与整体销售排名。华为海思借助华为手机的大卖快速市场化,同时,海思芯片的发展也推动着华为手机走向高端。2013年,紫光集团收购了展讯和锐迪科,并将两家公司合并成为新的芯片公司,在低端芯片领域,和以廉价著称的联发科大打价格战,大幅侵蚀3G手机芯片市场,并将联发科打的丢盔弃甲,股价惨遭腰斩。而联芯则借小米的东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行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市场化的半国产化芯片,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这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扶持的过程。同时,也让人看到了真正“国产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