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持续疲软,施耐德在华前景未卜?

- 导语 -

不管是从外部的经济大环境看,还是从其自身的经营构架来看,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最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

1836年由施耐德兄弟创立的施耐德电气公司总部位于法国吕埃,是全球能效管理、电气设备领域的国际巨头,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电力设备、工业自动化、基础设施、节能增效,智能生活空间等领域。1987年,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市场,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阶段,施耐德电气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和强劲的增长。目前,中国已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员工数量超过其美国与法国的员工数量。施耐德电气近30%的业务在亚太地区,这其中最大的贡献也莫过于中国市场。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企业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已是必然。而对于施耐德电气而言,其繁杂的业务领域和较高的定价,以及所处行业技术门槛不断降低的趋势,使得它面临的挑战将比ABB等其他外资企业更大。

《能源》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由于其中国市场业绩出现下滑,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员工离职的案例在增多,内部的业务调整也在增加。此外,还有消息称其一些业务部门已经或即将进行一定数量的裁员。不过,这并未得到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的确认,截止发稿时,该公司未对《能源》杂志提出的采访需求作出回应。

“如果不作出大的战略调整,施耐德电气未来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很难出现好转,未来他们面临的挑战将更大。”一位不愿具名的电气行业分析师对《能源》记者表示。

业绩持续疲软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路6号,坐落着有醒目绿色LOGO的施耐德电气大厦,这里是施耐德电气的中国区总部,2010年5月18日迁入。当年迁入之时,可谓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登峰造极之日。

在2010年之前的十年里,“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获得了空前傲人的成绩。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在中国的年销售额曾从1999年的约10亿元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约120亿元。根据施耐德电气的财务报告,一直到2011年,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仍然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受益于当时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相关行业的急剧膨胀。在2010年前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能开发和应用市场,中国电气市场也成为全球电气技术供应商进行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最大目标地。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修德华2011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进入2012年,施耐德电气亚太地区的销售额逐步赶上西欧地区的销售额,当时,这两个地区的销售额在该公司总营业额中所占比例都约为28%。不过,也是在2012年,施耐德电气在亚太地区第四季度的收入出现了1%的下降,中国市场在稳定发展中出现了轻微的下跌。

2012年以后,中国市场已难以再让施耐德电气获得超过20%的增长了。“如果说2012年过的是紧日子,那这紧日子只是开始。”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朱海此前就已经意识到,供大于求会是未来的常态,中国的企业将开始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他当时曾对记者说:“以前即使是外资企业,也享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红利,从2012年到未来几年,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阶段将到来。”

朱海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正如朱海所预料的,2012年到2014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业务增长开始出现了放缓,但他没有料到的是,2015年开始,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下坡路会走得这么快这么长。

2014年第四季度,施耐德电气在亚太地区的营业收入下跌了1%,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建筑和OEM市场的持续疲软。

2015年7月,施耐德电气发布的上半年业绩公告显示,该公司总收入约128.5亿欧元(约合873.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但净利润下降了12.4%。税前利润率为12.5%,低于此前的预期利润率14%-14.5%。

此前,施耐德预计2015年的利润率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有个位数的增长,后来则只期望能够“平稳有机增长”。施耐德电气在公告中表示,下调盈利预期的原因有二,一是油气价格下跌导致整个工业、能源行业普遍低迷,二是中国经济放缓,中国市场的销售有所下滑。“中国市场需求萎缩的强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施耐德首席执行官赵国华(Jean-Pascal Tricoire)说。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由盛转衰的状况并不令业内意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能源》记者表示,与施耐德电气类似的很多中国公司在过去几年里也经历了差不多的历程,由巨额投资驱动的市场需求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成绩单。但在经济下行、投资减少的情况下,施耐德电气也就和很多公司一样,业绩增长不上去了。

而在施耐德电气竞争对手的眼里,除了大环境的拖累,施耐德电气本来的竞争力也在相对下降。某民营电气公司负责人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说:“施耐德电气的营销策略对政府、国企来说比较管用,但在其他地方就不那么好用。当政府投资减少,市场需求降低的时候,施耐德电气比起我们来说,竞争力就会下降很多。”

人事动荡加剧

在搬到望京东路6号的中国区总部之前,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只是在将台路附近的一栋公寓和写字楼混用的楼里租了部分办公室。张三(化名)还记得当年刚到施耐德电气大厦——中国区总部上班时的心情:现代化的办公环境、舒适的员工休息区,让人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

但如今的张三,已经离开施耐德电气,换到了另一家电气设备公司工作。像张三一样,在近一两年内从施耐德电气离职的员工还有很多,尤其是在销售以及工厂的基层岗位领域,离职的案例似乎更多。他们中有的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有的也只是迫于无奈地离开。

与张三同一时间入职施耐德电气的李四(化名),当初一入职的时候就选择在西安工作,目前仍未离职。“受益于公司之前提出的开发西部战略,西安以及周边地区的市场相对稳定一些,所以我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李四说,“但我也明显感到了公司离职的人在增多,很多业务部门在做调整。”

在一些网络论坛里,有不少网民表示施耐德电气正在实施不同方式的裁员。例如,有网民2015年7月9日发帖称:“施耐德电气正在以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名义进行裁员。在员工未看到任何经济性裁员的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单方面发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并停了被裁员工的门卡。”

如果说网络贴文的真实度可能不高,那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5年12月在网上发布的一则民事判决书,就十分真实地再现了一名资深员工被解除合同后,与施耐德电气对簿公堂的场景。

该员工的案件经过审理后,法院判决:施耐德公司解除与该员工的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解除。应当撤销施耐德公司于2013年4月9日作出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双方恢复劳动关系。同时,施耐德公司还应当支付该员工2013年4月10日至2014年3月31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工资收入损失348387元(税前) 。

除了内部员工的离职增多,一些施耐德电气的代理商也遭遇了员工流失的问题。某接近施耐德电气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由于业绩任务完成不了,收入降低、压力大,华南地区一个施耐德电气的大型代理商已流失大半员工。一位该代理商的经理证实了离职的说法,但对于其离职的原因则不愿告诉记者。

对于曾经高福利、有保障的施耐德电气来说,发生这样的人事动荡实在令人唏嘘。不过,与基层员工变动频繁不同的是,朱海在施耐德电气中国的总裁位置目前还没有看到变动的迹象。

1996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朱海加盟施耐德电气,先后历任自动化销售总监、低压产品市场总监、全球OEM高级副总裁等职务。在施耐德电气2006年与德力西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的工作中,朱海被媒体描述为“铁腕人物”。由于在德力西电气的出色表现,朱海在2009年9月成为施耐德电气第一位本土籍的中国区总裁。

有施耐德电气内部员工提出疑问说:“中国区总裁的位置朱海已经做了6、7年,为何一直没有培养接班人的动作?不知道公司的高管内部是如何协调的。”

未卜的前景

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中国的电力行业以及各地的基础建设工程一日千里,施耐德电气也诸多受益。修德华此前曾介绍说,中国的许多大型建设工程都有施耐德电气的参与,比如长江三峡大坝项目应用了施耐德电气的控制与电力技术,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奥运会的多数场馆,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等多个大型项目都有施耐德电气的身影。

的确,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业务多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此外也涉及矿业、建筑业和地铁建设等等。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业务模式,随着中国各地基础设施以及大型工程开发高潮的过去,施耐德电气在华的业务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国际知名电气制造商相继进入中国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市场,在高端输配电设备领域占据较大份额。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更是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并且通过国内建厂、合资并购等手段抢占国内市场。

施耐德电气前几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与“并购+整合”相关,朱海本人还被媒体称为“收购强人”。在并购了德力西之后,朱海还主导了北京利德华福技术公司、雷士照明等多起并购。不过,在最近的一两年里,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没有发起大的并购和整合了。

一位在几年前曾被施耐德电气企图收购的民营企业主对《能源》记者说:“我当时坚定地拒绝了施耐德的收购。当时我们公司比他们弱很多,但现在可以说我们的技术水平并不比他们差。而且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的前景比他们可能更好。”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竞争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挑战。从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招股说明书里也可以看到这一趋势。例如,其招股说明书称,气体绝缘技术早期一直由国外著名电力设备公司所垄断,例如ABB、施耐德等等,但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制造企业基本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逐步在产品质量方面接近国外产品水平,市场份额提升较快。

其实,施耐德电气在几年前已经开始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并作出了一些调整。2011年7月,施耐德电气在武汉组建了区域总部,同时也在重庆、西安,以及东北等区域市场进行布局,希望与中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诸多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中西部的政策相适应。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施耐德电气的城市覆盖率在3年间增加了近百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过去三四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城市覆盖增加了100个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中西部地区。

但布局西部销售渠道或许并不足以让施耐德电气重新获得持续的两位数增长,对其更重要的恐怕是做出一些策略上的改变。前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现在施耐德电气在中国面临双重考验,一是整体经济形势增长放缓,二是国内企业正逐步追赶上了国际技术水平,这两大因素既导致了行业增量变小,也导致了施耐德的增长空间变小。

“施耐德电气一向以资本撬动市场,以兼并重组见长,如果现在他们能并购一些更有活力、有前景的企业,并降低自己的销售价格,再次获得高增长也是有可能的。”该分析师称。

前述民营企业主也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如果施耐德仍维持现在的发展模式,我们一点也不害怕他们的竞争。但如果他们真的改变策略,与民企在中低端市场竞争,那么对我们还是影响很大的。”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道路未来到底怎么走,现在并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方向。不过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有中国媒体问朱海,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如何处理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关系,是否会与中国企业、尤其是新能源民企进行合作时,朱海说:“与中国本土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全面合作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

来源:能源杂志-徐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