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监测行业产品思考——通讯篇

振动监测行业分为振动保护和状态监测。从业于电力行业的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么两个缩写:TSI(Turbine Supervisory Instrumentation)汽轮机监测仪,亦即振动监测保护系统TDM(Transient Data Manager)瞬态数据管理,亦即振动分析故障诊断系统

在过去,TSI对于汽轮机来说是必上的,否则不能进行生产,而TDM只是一个选择性的内容。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一个不太理想的后果,而这个不良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振动保护几乎是不需要通讯的,传感器给了保护表后,保护表内部计算并在达到报警要求时直接控制继电器输出。而状态监测呢?由于状态监测上来的振动数据和其他工控数据格式是不同的,所以通常也采用自有的协议格式或数据格式来给自有软件自顾自的进行采集、存储。

什么是“互联”?就是你我相互联网。这里没有谁是老大,也没有谁是上层,我的信息供你分享,你的信息给我参考,各取所长,补己之短。而分享的前提是通讯。

为什么英语会成为国际语言?不是因为它简单,也不是因为它的表达能力丰富,而是因为它的始作俑者在某种意义上胜利了。现阶段,工控界某两个派系也在博弈,具体是谁咱就不一一说明了,然而这两派不论谁赢,最终都会朝着工业以太网的大目标前进。这个时候给了振动监测产品一个思考的空间:通讯接口到底设在中间模块还是设在软件终端?

第一种情况:设在软件终端。

这样做好处有很多,比如开发简单而且可编程空间较大、计算机之间通讯成熟度较高、脱离原始数据的模数转换、便于加密、通讯介质多种多样等等。然而他面临了一个最致命的缺陷:硬件到软件这一部分必须是统一的,就本质上来讲,和以前特行独立的振动监测系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如此一来这种方式无形中还是绑架了用户。

第二种情况:设在中间模块。

什么是中间模块?可以理解为以前的二次表,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见的框架表,更可以理解为一块小小的数据采集卡。他的第一道工序便是完成传感器信号的模数转换;第二道工序是完成原始值到工程量的转换和计算;第三道工序是完成信息的传递也就是对外通讯。抛开前两道工序不讲,如果这里采用标准的通讯协议、开放的数据格式,那么对于一些非“振动专家”产品(控制器、变频器、HMI软件、数据库等),就好比打开了一条洪流。冲击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数据吞吐量一下从Bytes级别达到了KB甚至MB级别。但是在适应了这个冲击之后,得到的信息也远远不是一个4-20mA能够带来的。

具体都有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在信息篇继续。

作者简介

丁绍辉:1984年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计算机专业,同年以状态监测软件研发为起点步入振动监测行业。曾以程序员、数据库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系统解决方案经理等身份供职于振动监测行业。

虽无百年经验于振动监测,但有一腔热血于振动监测;

愿尽余生年华于振动监测,求学无尽知识于振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