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将帮助2050年地球养活90亿人口(自动化与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农业)

据统计,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人类共创造了5TB的信息。而现在,这样的数据量却仅需两天就能够被创造出来,且速度仍在加快。预计2020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80ZB (1ZB等于10的21次方比特)。毋庸置疑,现代信息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

而大数据也正在让农业从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变成最高科技的行业之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其技术革新势在必行,这将是自动化与信息化企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在此,我们仅以大数据为一个切入点,来谈谈现代农业的变革,谈谈现代农业对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的需求!

转型

一个农民必须对他的每亩、每寸的作物都要做到了如指掌,任何风、雨、雪、霜、热、灰尘或者是一点点疏忽都可能导致农民颗粒无收。但,往往农民人力和物力都是有限的,很难收集齐所有所需的信息和数据。

近几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融合技术也悄然的进入了传统农业。越来越多的设备厂商将数据系统植入在其农机设备中。今天,在美国,农民可通过专用的管理软件和覆盖整个农场和谷仓的WIFI环境,实现全自动化的系统管理。

大数据下的精准农业

以大数据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美国推出了一项名为"可变速率技术",让农民以不同的速度为田地施肥。农民将土地的种种数据(如酸度、磷和钾含量)测量并加以制图,然后对照需求而施肥。过程需要农民本身或职员在预定位置采取样本,将之装袋,并送往化验室进行分析。之后,一位农学家会制作地图,标示每个区域相应的所需肥料,以优化生产。最后,一台连接GPS的肥料撒布器就会在每个地点依照所选择的肥料量进行施肥。

而GPS与大数据也孕育了另一项新技术:产量监控。在欧美绝大多数的收割机已经装有特别的传感器,能测量所收割的粮的流量。一个专用于该种作物的算法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常用的单位,如每英亩蒲式耳,或每公顷公斤。这些资料就会以七彩的地图呈现,显示出田地各区域的变化。这些地图让农民对生产技术、天气状况及泥土种类的影响有了史无前例的洞察力。

据调查,精准农业可以减少15%的种子和肥料,增加16%的产量,减少50%的用水。

令人沮丧的数据

面对2050年地球需要养活90亿人口的巨大压力,农业正在奋起改变,努力实现突破,以便解决人类吃饭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但各类农机设备的现代化,带给农业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使得各类设备、品牌的兼容问题更为突出。大量收集回来的数据,却不能整合使用,如虚幻的泡沫,令人异常的沮丧。

孟山都又一次看到了发展的契机,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连续投机数十亿美元,收购了数家农业数据分析公司,包括The Climate Corporation,利用天气和泥土的数据来为农民制作保险计划,以及推荐某块地最适合种植哪些作物。孟山都还在力推一个开放农业数据联盟(Open Ag Data Alliance)的平台,致力于设置统一的数据标准,允许由不同制造商制造的系统彼此交互。

农场设备制造商约翰迪尔(John Deere)也已与杜邦先锋(DuPont Pioneer)达成一项合作,他们称之为“决策服务(Decision Services)”,在这个系统中,农民上传数据到服务器,服务器直接发送种子和化肥处方到农场中的迪尔拖拉机上。其他的公司提供服务让农民在驾驶室连接平板电脑到种子监视器并下载信息。

农业大数据在增产方面非常的有潜力,这对我们这个人口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少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数据的双刃剑

与所有行业一样,农业面对大数据也是既兴奋,又惶恐。如果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随意查看农业数据,精确知道何时何地种什么作物,产量多少,成本多少,利润多少,则农民的利益将很难保障,很容易被竞争对手一击即破。

同时,为了更好的推动食品安全的建设,农业大数据的公开也势在必行。当我们可以通过APP随时查看农场的背景、蔬菜、农作物的生产情况,从而,更加合理的选择我们认为的最值得信赖的农产品。这种改变,不仅将改变我们对食物的认识,也将有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农业,学会重新重视和尊重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