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eywell的套娃式产品战略

Honeywell的套娃战略,简直就是“大众汽车”的自动化行业超级翻版么。。。

大众

大众处于最优化节约多品牌研发成本的考虑,逐步的采用平台化战略来研发新车。

以经典的神车 Golf 为例。

Golf 是PQ35 平台的主打车型。

Golf 换个 四个圈的标,就是奥迪A3;

奥迪A3 拉长点,就是奥迪A3 三厢版;

Golf 缩短一点点,减个配,换个标,就是斯柯达明锐;

Golf 拉个皮,摆个MPV造型,就是途安;

Golf 抬升个地盘,摆个SUV的Pose,就是途观。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Honeywell

我们再看看Honeywell。

E-PKS 是主线,就像是 PQ35平台的 Golf 一样。

PKS 去掉C300的组态功能,只保留C200的组态功能,且认为的把数据库点数限制为 2050点后,

这就是 LS。 LS 主打低端产品线,主要攻 2000点IO以下的 项目;

LS 原则上仅支持 Flex Station;

PKS 去掉C200的组态功能,只保留C300的组态功能,但是跟主流的C300 有所区别,是仅支持S8系列的C300的硬件的话。 这就是PlantCruise。 PC系统主打中端产品线。目标市场是1000点以上,20000点以下的项目。 可以说,这个是涵盖了主流的市场。

PC原则上仅支持 Consol Station;

而PKS 本身则是既可以组态C200,也可以组态C300,还支持C200和C300混合的项目(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 既可以支持Flex Station,也可以支持Consol Station,很多大型项目都是这样做的。

PKS既可以授权很小的点数,也可以授权中等规模到很大规模的点数。

PKS 是主线,功能上很全面,偏高端。;

PKS 如果把C200,C300等硬件的组态功能全部去掉,仅保留其上位监控Scada软件功能的话。

这就是 HS。 HS主攻 Scada软件领域市场。

可以挂接Honeywell的PLC-MasterLogic, Honeywell的SIS-SM,Honeywell的HybidDCS--HC900;当然也支持众多的第三方PLC、RTU等。

同时,PKS 还和 楼宇控制部门的 EBI 软件共享一个研发平台。

即PKS 的SCADA 监控软件部分 和EBI的 SCADA 监控软件部分 内核是一模一样的。

PKS的驱动接口部分 和 EBI 的驱动接口部分 内核机制也是一样的,只不过PKS的驱动接口主要是西门子,GE,AB这些PLC之类的;而EBI的驱动接口主要是Honeywell,江森,Lonworks,火灾报警这些楼控系统。

当Honeywell在产品研发上 采取类似 大众的平台战略时,HW 可以在众多的产品线上最大化的优化研发的人力投入成本。

举个例子

以ABB PA的研发为例。

在印度 ABB 800xA的研发团队大约有800-1000人。这些人都是以ABB的旗舰系统800xA 研发为核心的;

但是ABB 还有 Symphony Plus系统。 S+(Symphony Plus)系统的研发在印度约有100人,在北美有100人,在德国约有50人,在意大利(原PGP研发团队在意大利)约有40-50人。 S+ 合计有300人;

ABB 还有Freelance 系统,Freelance系统的研发在印度约有100人,在德国约有50人,在中国杭州约有50-60人。 Freelance 合计约有200人。

ABB 还有AC800PEC系统,AC800PEC的研发在 瑞典约有50人,在德国约有50人,在印度约有50人。合计150人。

说这些想表示什么意思呢?

比方说 第一个问题, 四个研发团队 互相在争资源。 这种资源包括总部的 财力投入,人力投入,甚至宣传和**资本的投入。

第二个问题,四个团队 接近于完全独立,互相之间没有协作。 没有资源共享,没有资源优化,没有代码共享,没有进度协调。 在800xA这个主线面前,其他的要么让,要么死,要么避,要么逃。

研发

回到 Honeywell的研发来看。

先假设 PKS的研发 北美 和 印度 加起来是600-800人。

一切的主线都围绕着 PKS。

这个时候,LS的研发团队只要保留10个C200的硬件研发 和40个LS的软件研发即可。

这10个C200的硬件研发其实也不是全新的研发,主要是C200的维护更新而已。

其余40个LS的软件研发 主要是把PKS 共享过来的 SCADA部分的代码进行优化配置,

使之适应 C200 即可。这样LS就打造成了。

这40人不需要全新研发SCADA部分的代码。 主要是把PKS的相关代码 “LS” 化。

同时,PC (PlantCruise)的研发团队可能要300人。

毕竟S8系列的C300 硬件虽然是 PKS C300 硬件的 “套娃版”,

但是毕竟是全新的硬件,所以相关的S8-C300的硬件研发我们先假设为 150人。

主要是 PKS C300系列硬件的 “S8--PlantCruise 化”。 硬件套娃战略实施。

PC的软件研发有150人。 是PKS 软件的“S8--PlantCruise 化”。 软件套娃战略实施。

在这个大前提下,HS的Scada 软件研发团队 可能只要50个人就够了。

其中保留10个人 主要是把PKS的 Scada监控软件部分代码共享过来,

然后进行 独立化,让他完全剥离 PKS的硬件。只保留SCADA部分。

其余40个人 主要是进行其他第三方硬件接口驱动的研发和测试。

同样的,HW的楼控部门的EBI软件的研发团队也可能只要200来人就足够了。

他们同样可以共享 PKS软件的 Scada部分的 代码。

他们主要精力将放在楼控功能的开发上。

在Honeywell的 套娃战略下,HW 跟大众汽车一样,

把研发这一块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大大节省了研发的人力资源投入,也大大节省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同时,当多个产品共享同一个平台的时候,只要 作为主线的PKS没什么致命Bug的话,

其余共享的产品都没什么问题。

如果HW 不做这样的资源优化和 平台共享的话,

那么他可能研发 LS,就得投入200人,而不是50人; 而且如果LS是跟PKS研发团队独立的话,这200人的进度还不一定有那共享平台时的50人快。 而LS是一款主打低端的产品线,这就决定了其在研发上不大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投入。

那么这个时候 共享平台 且投入50个人就完全足够了,质量有保证,进度也有保障。

同理,不共享平台而全新搞PC系统的话,可能PC系统就得600-700人。

当硬件套娃 + 软件套娃时,PC系统的研发人数也可以大大降低,还能大大加快PC系统研发的进度。

不然的话,为什么,HW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推出中端战略控制系统的厂商呢?

如果没有平台共享战略,没有代码共享,可能HS SCADA软件的研发团队也得200-300人。

还不一定能保证得了进度和质量。

总结

所以,分析完这些后,我觉着我其实是很佩服 Honeywell总部的 战略产品经理 这个人的。

从产品线的规划来看,我觉着 HW 总部一定是有这个职位,

而且这个职位上一定是一个很有远见且很有创造力且很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牛人。

他同时一定是对软件工程化/模块化/代码共享/平台共享 十分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