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在中国水土不服

工业4.0的概念已经被鼓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有专家将其描述为“未来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相互交流,机器群体可自行组织生产,供应链将自动化协同”的巨大美好图景。但工业4.0对中国制造的实际意义又是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抛开迷雾,看看某美资自动化公司技术顾问眼中真实的工业4.0:我们公司角度,一直是不认可工业4.0这个说法的,我们更认为,如果只是从工业本身来看,这个范围是很窄的,背后的话题是信息化和智能化

从农民工到博士

举个例子,比如说看这个动物进化论,从一条鱼进化到猴子,猴子到人,这个更多是物理上的进化,看到的形状变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但是这一次在我们看来,差别在于从一个民工到一个博士之间的变化,装备从外表看起来跟以前没什么不一样,但每个装备本身背后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就是你放着看是长得一样,但是他只要一张嘴一动起来你就知道这是博士,那是民工。

这个不只在工业里,在所有领域,比如说任何一台汽车,任何一台机床,任何一台冰箱,任何一台发电机,任何一台飞机,内部有个智能的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那个数据会发射出去跟别人互动。为什么我们智人这个种群在产生七万年之后,把当时地球上所有其他的人种全部消灭了,后来研究出来是因为有一件事情发生了——发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在这之前的一百多万年里人的物种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从考古上来说,看十万年前和一百一十万年前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七万年前,突然之间在大脑里进化出语言能力,导致人与人可以互相配合了。一旦配合了之后就可以从一个小群体变成更大的群体,可以形成150个人的部落,现在整个国家可以有一套系统把大家的力量组织起来,变成一个整体,形成整体之后在技术上能做到很多原来个体所完成不了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智人消灭了其他的人种,比如说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他跟现在的人类长得一模一样,他脑容量其实比我们现在还大点,但当智人进入欧洲之后,几千年之内,尼安德特人全部消灭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数据共享与信息流

在其他领域一样,当你一旦从数据传输的角度或者数据化的角度,让所有装备互相之间去配合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公交车或者家里开的车,现在说这个车有多长时间是真正在用的,家里开的车和出租车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出租车整个几十万公里始终是在运营的,我们自己开的车99%的时间是在浪费的。作为一个资产比如说发电机,它多长时间是真正工作到最佳状态的。比如说公交车,你为了应付一个最高峰的时候,你就人为地过度用于设计。比如说铁路为了应付春运大幅度增加运能,但绝大部分资产平时还是闲置的。因为原来互相不能交流,只能冗余设计,你那怎么了我不知道,我只能按照你的最糟状况设计,你按我的最糟状况设计,这个社会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但一旦这个数据可以建在一个地方让大家互联共享之后,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和设计方式,会全部变掉。首先如果有一个东西要造的时候,必须得知道后续的工厂里面,整个产业链里所有的机床装备,现在的可用率是多少,这个设备设计出来之后,按照现在的设计状态走哪几家供应商的哪几条生产线最后能够达到最优。已有的生产线稍微做点调整,比如说改进机械臂上的软件就能生产了,还是说后面需要进新的生产线,还是已有的生产体系有多大的余量,或者根本不用加新的装置,只要稍微调节一下前后的生产工艺过程,或者把不太紧的定单往后推一推,就可以把这插进去了。

一旦做到这点,在生产制造领域,工业4.0,在这条链上是全市场下的信息流。除了生产之外,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互联也很重要。比如说发电装备,如果到下午5点钟上下班高峰期了,可能会有用电高峰,给他供电的装备是不是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不能提前做好准备,是不是可以把其他地方的电力开始往这边调动了,有些不重要的负载就可以卸下来了,如果做不到就强迫你把所有的发电站都设计到最高负荷状态。

这两个之间要想配合得好,前提公交系统和发电系统两个网络之间必须是配套的。第一点数据带宽必须够,第二数据的格式互相之间必须能识别,第三中央有一个总体的数据控制系统把这些数据全部拉到一起来。现在又有两个讨论,第一要有中央的数据处理架构,比如说政府主导的全局式的控制的还是分布式的控制。比如说沙丁鱼,每一个沙丁鱼只跟附近的几个沙丁鱼去讨论,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沙丁鱼是集体优化的,数据控制领域又是一个不同的控制理念。

工业4.0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症结所在

我们的观点是,工业4.0只是从德国的角度出发的提出的概念,因为德国是以制造业立足的国家而且国家较小,是外向型经济,等于把自己嵌入到全球工业体系里,它就是做制造的。而中国或者美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要从整个经济体的运营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在中国,因为目前工业等级代差还是很宽的,有些达到非常现代化了,但是还有八十年代经常看到的落后工厂,甚至还有手工并存的情况,我们很多工业1.0,或者2.0根本没做到呢,全面推进4.0也是有问题的。信息化的问题可以提的,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建一次性的光缆或者建数据通道的时候可以一次把标准建得很高。第二数据存储的成本越来越低,到处建数据中心,怎么去做数据控制的标准和数据安全的标准,所有的标准搞定之后做数据的共享。还有个优势,中国的人口密度很高,跟韩国有点类似,在很少的面积内有投入很少的基础设施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说同样铺一公里光缆,在美国可能一公里光缆只能给三四家用,但是上海铺一公里光缆可能好几千户用上了,每家数据接入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实现它的价值反而更容易。

信息化本身还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信息化的目的拿这个信息化去干什么,是帮你省了什么,还是给你带来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核心。以前国内信息化一直推得不太好,原因有两点,一个是信息化之后拿来干什么。二是以前的数据带宽和数据存储成本非常之高。现在数据存储的成本大大降低,带宽数据非常集成地流动起来,拿到数据以后才好去做文章,以前做不到这点,只能选数据,数据拿来还不知道有没有价值,有个恶性循环,导致信息化推动不起来,因为后面价值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