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中国装备业的思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的65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形成了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近年来,“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深入结合,快速推动着我国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促进着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走出了国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构建起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示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实力。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陌生的海外市场充满激烈竞争,诸多不明因素也会导致开拓海外市场的不可预测、不可掌控性,不熟悉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规程、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为我们带来很多风险。作为曾与国内企业共同合作了20多个海外项目(项目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美金)的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的亚太区领头人,笔者也看到了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总结如下,希望与国内企业共同探讨,希望给正在“走出去”的企业一些借鉴和启迪:

1、环境因素:海外建设与所在国家经济状况紧密相关,需要对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法规,条文,物价水平,税收水平,货币汇率,物流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由于每个国家的环境因素都不同,针对技术方案,报价编制,质保期,外汇比例等要严格约定,如何在满足当地法规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进行装备制造业建设值得思考。

2、技术因素:在中国,有相当部分客户的要求还停留在够用就行的状态,并且习惯了对于厂商要求技术和服务免费,以降低自己在制造装备上的成本,但此惯性依附关系很难在海外建设上沿袭。以工业自动化商为例,“走出去”之后就会碰到很多问题,其一这些的工业自动化供应商很难大规模在海外扩张人员和服务,自己体量还不够大,其二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与海外用户沟通会存在大量问题。其三,工业自动化厂商的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具有国际先进性,是否可以满足海外用户低维护、高品质的要求?

3、管理因素:海外投资建设工程承包中,目前很多国家采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而且国内企业大多数参考国内一些标准,对于海外国际技术标准并不熟悉,缺乏运用国际通行技术标准进行EPC管理,缺乏海外采购途径和采购经验,更缺少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及系统,尤其在化工、造纸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都会造成国内企业在海外建设时碰壁。

4、人才因素:国际工程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取决于公司国际化的视野和立足于打造国际化企业的决心。目前,国内公司在相关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工作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由于国内公司目前总体上缺少国际工程锻炼的平台,人员走出去的机会创造不足,广大员工对于投身海外工作负面的情绪占据主导。这些负面的情绪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工作的人身安全的顾虑、对自身家庭生活的、对海外生活的不适应和沟通交流的困难,以及海外工作待遇的吸引力等多个方面。  

针对此四大关键因素,笔者建议国内企业在经验上可以参考一些成功的海外投资案例。比如,已累计输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迄今造福了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计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的建设过程中,曾面临建设时间紧、协调难度大、人力资源紧张、物料运输困难、标准规范不一致、语言交流不畅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等典型海外建设的困难和挑战。通过领先的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的通力合作,在保障项目长期、平稳、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最终项目人员在重要时间节点之前成功交付项目。

因此,在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上,建议尽量采用具有丰富经验的EPC(工程总承包)公司,这些EPC公司具有丰富海外项目建设经验,熟悉当地法律法规,而且,不仅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海外品牌效应,其优质的全球化合作伙伴也会极大增加海外的认可度。

在人才因素和技术因素上,国内企业可以考虑和一些全球化技术和产品企业合作。笔者声明这里所谈到的全球化企业并不只是特指外企,类似华为、联想也都是拥有全球化布局的全球化企业。无论国内企业建设到哪里,全球化企业都会有技术、服务人员跟到哪里,笔者相信大多数参与过海外项目的国内企业都能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国内的杰瑞集团,在海外石油天然气EPC项目建设中,就选择了霍尼韦尔来做合作伙伴,无论他们的EPC项目建设在哪里,霍尼韦尔的技术人员就能服务到哪里。国内的惠生工程,在今年5月份,与霍尼韦尔达成一项海外合作协议,以其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拓展。据悉,惠生工程的海外EPC业务目前已经占到50%的份额。

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装备业正逐渐走出国门,但面临的挑战还是存在的。挑战即机遇,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勇者,正在筹划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如何能够最大化规避风险,顺利帮助其他国家基础制造业的建设,是需要国内制造装备业需要共同思考的。

作者:余锋-霍尼韦尔特性材料与技术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