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与就业的改变

 1 前言

专家这样向我们介绍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包括我们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里见到的工业机器人,它们被设计来专注于完成特定领域的问题,被称为“弱人工智能”;另一类则更加复杂多变,是能够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通用人工智能”。

我在想,延伸一下,搞工控的人这么多年从事的工控不也是人工智能吗?它不也是替代人去完成执行控制、联锁等以往要由依赖人手工操作完成的任务吗?

二三十年以前,我们搞工控自动化的,常常被人质疑:“什么自动化,不就是要减人吗?中国还有那么多人没有工作,减什么人?”我们只好解释,自动化只是为了保证工艺参数稳定,产品质量合格。

近些年来,“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换人、人工智能AI裁人”逐渐提到议事日程,工厂设计时定员卡得紧紧的,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裁减人员的目的,规定了工作人员只能退休、自行离职而自然减员,但不许再进人。所以技术改造项目明确要想方设法上自动化、上机器人、上人工智能AI,目的就是减少操作人员。而另一个声音也会在耳边响起:“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换人、人工智能AI裁人,人都减了、换了、裁了,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就业呢?”

到底应该怎么看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与就业的关系呢?

 

2 历史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如世界近代史中我们常常提到三次工业革命就促进了社会物资的丰富程度大大提高。十八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原来的人工织布等劳作由机器代替,个体小作坊生产由工厂规模化工厂取代,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十九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其标志是电力和内燃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二十世纪5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标志是计算机,还包括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人工合成材料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等,人类进入“新科学技术时代”。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以美国为例,在1820年至1913年的两次工业革命期间,雇佣于农业部门的美国劳动力份额从70%下降到27.5%,目前不到2%。但工业革命并未带来大规模的长时间的失业,因为旧的行业在消失的同时,也有新的行业在产生,新行业的产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往前看,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上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距今6000万~200万年,人们利用石斧、石锛作为工具砍伐灌木、劈地造田,利用石锄、石铲、石犁等工具翻土耕种,还创造了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再利用石棒、石磨等工具进行研磨,加工粮食;青铜器时代大约是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制作出铜斧、铜铲、铜锄、铜镰等生产工具;铁器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000年开始的,人们发现铁质工具远比铜质工具锋利,实用性更强,代表工具有铁犁、铁锄、铁镰等,这些工具提高了劳作效率,使农业进入了精耕细作阶段。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劳动效率提高了n倍,却没有发现古代有多少人失业了,知道的只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3 中国人工智能AI的飞速进步

这些年中国工控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就不说了,先说说机器人吧。1959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开展机器人研究,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领域一直在不断地拓展。

我国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197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开始了机器人的研究工作。1977年,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用于生物试验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1985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台重达2000公斤的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在辽宁旅顺港下潜60米,首潜成功。1990年,中国第一条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在哈尔滨问世,该生产线有12台机器人,可以连续焊接130汽车驾驶室近300个焊点。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投资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开发中心、海尔机器人公司等。

中国2011年机器人保有量为4.86万台,2020年达到95.1万台,几乎增长了20倍。2014年中国机器人密度是36台/万名制造业工人,比全球平均值55台低35%,远低于排名第一韩国的437台。2020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名制造业工人,超过全球平均值126台几乎一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经连续9年稳居世界全球第一,2020年的装机量达全球的44%。

中国人工智能AI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5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9.79%。听了专家介绍才知道像智能驾驶、无人机、大数据及数据服务、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类技术中的机器翻译可以替代人工操作,如智能驾驶替代驾驶员,无人机运货替代送货员,农作物喷药无人机替代人工喷药,大数据及数据服务替代数据采集分析员,机器翻译替代翻译等等。从电视节目中又看到,中国农机手在春耕时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现在有了农用北斗导航系统,可实现直线度误差厘米级的无人驾驶作业,省人不说,整地、播种作业垄沟端直、接行准确,作业效率提高、种子量节省,产量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谁都无法阻止社会前进的脚步!

 

4 岗位消失和新岗位的诞生

1964年,当我刚刚参加工作走进设计院时,见到设计院众多处室中,除了作为主体的工艺专业处室、辅助专业处室外,还专门有个“描图科”,集中了数十号描图员将设计师绘制的图纸(我们称为“白图”)用沾墨汁的描图笔一笔一笔在俗称硫酸纸的透明纸上临摹成图,通常一张甲1号图纸得描1~2天。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画得好、图面清晰的“白图”可以用扫描机直接复制在硫酸纸上,这就省去一部分描图员的工作量。再往后,当设计人员用CAD设计软件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绘图后,就可以在大幅面的绘图机上将图纸直接喷绘在硫酸纸上,这样,描图员的工作就完全被计算机、绘图机等设备取代了。描图员的岗位眼睁睁就消失了,但数十好描图员也没有失业,由设计院的统一安排“转岗”。年轻或学历较高的安排培训,尝试转成制图员,在设计人员的指导下,先学会绘制一些难度低的简单图纸,再一步步提高,其中肯学肯钻研的还晋升为设计工程师甚至高级工程师;岁数大一点转行做设计科室的内勤,或去后勤科室当管理人员。

再回到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与失业问题上,1961年,在新泽西工厂的流水线上,通用汽车上线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他们赫然发现,这台机器人不仅又快又准,还不用休假,更不会闹罢工,简直好用到了极点。富士康也曾说要引进一百万台机器人替代在大陆流水线上的工人,除了“机器换人”能避免工伤、劳资纠纷、五险一金等管理成本与额外支出外,还有一点是富士康特别看重的:机器人不会自杀(媒体曾密集报道富士康工人跳楼自杀的新闻,让富士康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人工智能AI的推广是一股强劲的历史发展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再看个实例吧!美的中央空调广州南沙区聪慧工厂引进美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MideaM.IoT对生产线更新改造后,在4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厂房中,各种机械人在注塑加工、立体库等自动化技术生产流水线运行,替代人力工作(见图1)。这使原料和半成品加工库存量降低八成,独立开发设计的注塑加工平面图库全自动配送系统让货运物流存货周转率提高2~4倍,质量提高17%,总体生产制造高效率提升44%,中央空调自销交货周期时间由以往20来天缩短到3天,出口交货周期时间减少至24天,自动化技术率从5%升高至65%。一位负责人说:以注塑加工智能制造系统区域为例,上一台智能机器人能够少聘用22名职工。工厂职工总数从6000多减少到为3000多,裁下来的职工在学习培训怎样承担实际操作设备和设备维修。我国经济学家朱民曾以美的空调作为例子,说一台美的空调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人民币10块钱!

图片

如上所述,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AI已经并将要替代很多人工操作。例如工业搬运机器人,代替了人工搬运;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代替了人工搬运和仓库管理;无人驾驶的农业机械、无人机等,取代了人工播种、浇水、施肥、喷药、收割等作业方式。

在自动化时代,企业首先会裁掉的岗位是我们通常称之为“3D岗位”,即枯燥的(Dull)、脏乱的(Dirty)和危险的(Dangerous)岗位。一些单调重复性的繁重工作、在高温低温或有毒有害环境中的工作、危险场合的工作、重体力劳动场合的工作是最早应该被机器人替代的,涉及的岗位如搬运工、石化厂现场巡检工、消防员、排爆员等等。朋友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上就有一个玉兔二号月球车,它就是一台月球机器人,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在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180℃~+150℃温度极端环境条件下,当中国航天员暂时还未登陆月球的时候,月球车可以在月球上行走,完成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资源勘察、月壤物理特性探测等科研工作(见图2)。

图片

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换人、人工智能AI裁人,减下来的人、换下来的人、裁下来的人并没有都失业,即使失业,也没有都长期失业、永远失业。例如从马车转换为汽车那个时代,很多马车夫就会担心自己会无法生存下去,没想到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司机就成了一个新兴的非常庞大的工种(倒是马失业了,所以饲养马的总数已大大减少);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邮政部门就担心,以后谁还发电报、谁还写信啊,却没想到现在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数量已经成为千万级的庞大就业群体。

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机器换人是最多的,但最缺普通劳动力的也是这些地区,今年春节后,正是这些地区的工厂来我们云南贵州的山区招人,然后包一节节火车车厢、包一辆辆大巴门对门直接拉到工厂。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不要担心产业升级变化后,没有谋生的岗位了,因为随着产业的升级,总会有一些新的岗位诞生。

以往的三次工业革命,人类使用了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劳动强度减轻、生产效率提高,而现在的人工智能AI只是社会发展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当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AI上位后,它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失业,一部分岗位消失,但也催生了研发、制造、销售这些自动化设备的新岗位,同时也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2019~2021年中国人社部发布4批56个技能人员新职业就有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人工智能训练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新的相关岗位。

如果将来有一天,绝大多数工作岗位都被自动化了,人类又可以做些什么呢?很多研究人员给出的答案似乎出乎意料的简单:闲暇。这是科技发展最终转化为全人类的“福利”——我们的工作时间缩短,有更多时间休息、娱乐、学习和与家人在一起。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工作时间曾经每天十几个小时,而北美工人的罢工,在十九世纪末终于争取到了实行每天8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1935年,国际劳工组织规定了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制,即每周工作五天,每天8小时。1995年5月1日起我国终止每周工作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实行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而德国等国家已经实行四天半工作制,每周工作36小时。标准工作制的每周工作时间越来越短,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AI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人类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目标的一部分,缩短工时这一过程还将持续,中国有的城市推行过四天半工作制,而在冰岛、德国部分企业实行“四天工作制”,在瑞典进行过“六小时工作制”的试验。总之,“996”将会越来越少,而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期待吧,我的朋友!

随着人工智能AI的深入发展,不仅仅是涉及传统蓝领群体的“3D岗位”被取代,一些传统白领的岗位也受到威胁。医生是个注重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岗位,常常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分析进行诊断,而人工智能分析诊断的正确率可能会超过大多数医生。在新冠病毒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中,AI智能算法能加快对病人CT图像的数据处理,以帮助医生做诊断。从肺部CT扫描来看,一位新冠肺炎病人的影像大概有300张,而医生对一个病例的CT肉眼分析耗时大约5min~15min,而AI智能算法读片不到20s。人工智能程序能够快速检测可能的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变,测量其体积、形状和密度,并从图像中比较多个肺病变的变化,而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做出最终判断。还有语音识别和翻译,清华研发的神经网络翻译技术,中日翻译堪比日语一级水准(日语学习者等级考试中的最高级),中英翻译堪比专业八级水准,假以时日,一些专业翻译可能保不住饭碗了。再如用AI写新闻稿、AI合成主播主持电视节目,人们也许会想:裁掉一些记者,让一些播音员下岗吧!

在中国的国有企业里,对因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AI而失去岗位的人有一个政策:转岗。就是国企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裁掉员工,而是要把这些人先放在另一个岗位上,让他先呆着,这不能算失业吧!问题是失去岗位的人收入可能减少、心情会不舒畅。

 

5 未雨绸缪

但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AI对就业肯定会带来挑战,特别是在某段时间或某个单位、某个地区,这种负面影响会是很大的。所以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可能对传统岗位带来的替代风险,重点关注各类岗位从业人员的转岗再就业问题。

作为国家或企业来说,肯定要做好因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AI而失去岗位的人员工作,决不能直接裁人,把责任推给社会,要妥善做好安排。对下岗人员或直接安排新的工作岗位,或进行技能培训后再行分配,提供各种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岗位工作的要求,或对部分老职工提前办理退休,以缓冲人工智能AI对就业的影响。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就业后的继续教育,确实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如今许多公司、企业和单位都会要求员工尽量学习和掌握一些新工作技能,尤其是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让传统岗位得到升级,这样员工面临着被机器人赶下岗的几率会减小很多。

作为员工来说,万一失业那是很容易让人丧失尊严的事。所以一方面要对可能失去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条件自学多种技能,为转换岗位做一些准备。艺多不压身,干体力活的人有条件的也可学会计、学法律、学电工、学……,说不一定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的。如文化水平低,没法直接学前面几样,那先提高一下文化水平也好。俗话说:当把一扇门关闭的时候,就会有一扇窗户为你打开,也就是说,当失业把你工作的门关上时,如果你努力,另外一扇工作的窗户将为您打开!

如果你想跟上新的潮流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不要总想着在固有的思维中徘徊,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只有让自己始终跟上时代的发展脉搏和方向,才可能有机会让自己不会沦落为真正的“无用阶层”,应该思考的是你该如何成为“不可替代”?对于未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奋勇向前了。不管现在是在干嘛,都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花点心思,少打游戏、少看视频,多看点书,也许我的岗位被替代的那一天,就是我在新岗位发热闪光的那一天。

怎么学习,那办法多呢,买点专业书学,向周围的能人学,找找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咨询,看有哪些课程适合你学的。

 

6 几段故事

前面反反复复讲述人工智能AI和失业就业,听多了挺烦人的,下面说几段故事让你散散心吧!

6.1 海尔空调生产线机器人

青岛海尔空调外机加工生产线,由于设备老旧,急需进行生产设备的全面升级,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在青岛胶州海尔工业园的海尔胶州工厂采用上海新时达公司30台机器人和深圳众为兴2台机器人组成首条国产智能化生产线,负责空调外机底座的冲压和焊接(见图3),可在17种产品生产过程中迅速切换,并用普工代替焊工,减少用工量60%,是高品质黑灯无人生产线,通过设备高精度作业实现效率及产品性能的大幅提升,杜绝生产误差。作为引领世界制造业的指路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列出了全球9座工业4.0“灯塔工厂”,海尔胶州工厂从全球100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入选全球灯塔工厂的中国企业,成为“灯塔工厂”中国方案的优秀代表。

 

图片

2022年4月29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灯塔工厂”名单,此次共有13家“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入选,其中有6家工厂来自中国。至此,全球已获得认证的“灯塔工厂”为103家,中国“灯塔工厂”数量为37家,占比超过1/3,达到36%,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灯塔工厂”的国家。

6.2 乐团指挥机器人

2015年4月,机器人领军企业瑞典ABB公司推出双臂机器人YuMi,它能够执行任务,与人类共同工作。YuMi交给意大利指挥家Andrea Colombini训练,首先对机器人的性能进行编程,接下来进行的微调使机器人的动作与音乐同步,这个过程中虽然具有挑战性,但是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以前的机器人手势非常僵化,但是在YuMi身上,指挥家的手势却可以被复制的逼真程度难以想象,细节之处也十分到位。2017年9月,YuMi在意大利比萨的威尔第剧院指挥了由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领衔的卢卡菲拉莫尼卡Filarmonica di Lucca管弦乐团(见图4)。使拥有着古老传说的意大利,在21世纪自动化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成为了第一个拥有机器人指挥家乐团的国家,并以此为礼庆祝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机器人节”。 

图片

虽然管弦乐团的这场演出让指挥家Andrea Colombini“失业”,但为了训练机器人YuMi,指挥家“加班”的时间更长。

在听到这段故事之前,谁也不会想到乐团指挥这类职业也会被机器人取代的,类似的例子还应该有很多。以前人们认为:最不会被人工智能AI替代的是医生,而现在被替代的医生岗位也不少了。听说达芬奇高级机器人平台已用于成人和儿童普外科、胸外科、头颈外科及心脏手术,还听说肿瘤的病理诊断,谷歌和Verily的科学家将单张病理切片的图像分割成了数万至数十万个128x128像素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可能含有数个肿瘤细胞。随后,他们提供了许多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病理切片,供人工智能学习。最终,这款人工智能掌握了一项像素级的技巧——它能分辨出单个小区域内被标注为“肿瘤”的像素,从而将整个小区域标注为“肿瘤区”,以便有效地将肿瘤组织与健康组织区分开来。此后邀请了一位病理学家与人工智能比赛,这名病理学家花了整整30个小时,仔细分析了130张切片,并给出了他的诊断结果。在随后基于灵敏度(找到了多少正确的肿瘤)和假阳性(将多少正常组织诊断为肿瘤)的评分中,这名病理学家的准确率为73.3%。人工智能交出的答卷是88.5%。2017年美国FDA首次批准了一款心脏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分析软件Cardio DL,这款软件将深度学习用于医学图像分析,并为传统的心脏MRI扫描影像数据,提供自动心室分割分析,这一步骤与传统放射科医生需要手动完成的结果一样精准。稍后又得到欧洲的CE认证和批准,这标志着该Cardio DL软件将被允许应用于临床。

 

6.3 广场消毒无人机

据河南“大河报”报道:2022年5月4日,郑州东站西广场,迎来一架大疆植保无人机,无人机一次起飞携带20升消毒水,喷洒1500m2。整个西广场60000m2,几个小时就喷洒完了,工作量比得上十几个工人(见图5)。

图片

无人机做广场消毒这类工作时,带北斗定位系统是必须的,而人工来做,喷洒消毒水常常会重复喷、漏喷,而消毒无人机是按北斗定位系统指挥,走直线、自动掉头,喷洒质量远远优于人工喷洒。广场消毒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以前是用于农作物喷药,现在无非是挪个地方、换种药水罢了。

 

6.4 放羊机器狗

一段动力机器人在新西兰放羊的视频火了!(图6为视频中的部分画面)

图片

新西兰公司Rocos公司引进名叫Spot的机器狗后,开发了新的系统,希望利用远程技术和编辑任务,让农场主们可以从任何地方操控机器狗,让机器狗管理羊群,从而在新西兰掀起了放牧革命。

有网友看了这段视频后感叹,在人工智能AI代替人工放牧的大潮下,新西兰的牧羊人倒是清闲了,而最先失业的竟然是牧羊犬。

 

6.5 法师机器人

日本软银集团和法国Aldebaran Robotics研发了一款人形机器人Pepper,它可对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机器人Pepper配备了语音识别技术、分析表情和声调的情绪识别技术,关节灵活,姿态优美,还可与人们进行交流。日本Nissei Eco公司最近为机器人Pepper写了一个诵经的软件,并在日前在东京举行的国际丧葬业展览上向公众推介这项法师机器人服务。机器人Pepper可身穿袈裟,装扮成僧人模样出席葬礼,一边敲着木鱼,一边诵经(见图7)。请一名僧人主持葬礼需花费24万多日元(约合人民币壹万多元),而请法师机器人Pepper只需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叁仟元),太便宜了。

图片

 机器人真是无所不能,只要人“教”它,什么样的“工作”它都可以去做,不挑剔、不嫌弃,绝对服从“分配”,也不会闹情绪。

 

7 结束语

关于“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与就业”这个话题,不要说凡人的看法不一致,就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论点论据也大相庭径。作者只是工控界的普通一员,对涉及政治经济学的这类课题本无资格发言,只是兴头之上,跑到这里胡诌几句,说的不对甚至荒谬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作者简介

图片 方原柏:湖北黄冈人,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电气自动化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衡器、自动化仪表、冶金自动化、仪器仪表用户、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等杂志编委,昆明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衡器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曾出版“电子皮带秤的原理及应用”(1994年,冶金工业出版社)、“电子皮带秤”(2007年,冶金工业出版社)“流程行业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2015年化学工业出版社)、“有色金属生产过程自动化”(2015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四本专著,发表论文300篇。